“我们已经到了第四轮融资,不含原始资本金几轮加起来也有七十多亿,国内几家知名的投资机构都进来了。虽然融资的资金量偏大,但席位可以说是‘一票难求’,(投资人)非常难挤进来。”湖北某新能源锂电池材料厂商董事长去年底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这种情况不是个例。在一级市场上,新能源赛道上的“明星创业企业”大量出现,对应的募资席位“一票难求”从去年延续至今。这场平等的双向选择,经常出现的场景却是投资人“排着队拿着号码牌”,等待创业者的比较和筛选。
【资料图】
与逐渐升温的一级市场形成对比的是,新能源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跌宕起伏”,让人“又爱又恨”。从2019年到2021年,中证新能源指数一度上涨4倍,其中不乏知名上市公司估值暴涨10倍以上。然而此后,新能源股出现了多次下跌和波动,有的企业股价甚至接近腰斩。
为何其在两类市场上的表现迥异,如何评判不同商业模式或技术路线的风险与机遇?在日前举行的2023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年会“新型储能投融资研讨会”上,部分投资人从侧面给出了他们的观察。
“二级市场上什么都可能成为(影响股价的)原因,比如宏观因素、地缘政治、股票市场的放量,还有企业间的竞争、上下游产品和原材料价格的波动。 这些短期的震荡和调整,背后的具体原因很难描述。但是当你把时间的维度拉长,问题就变成了,你选择的企业是否具有长期的盈利能力,它所在的行业整体是否有 前途,它能否在行业中掌握领导力,而这些才是我们作出选择的重要考量,也是看好某些新能源企业的原因。”愉悦资本创始及执行合伙人刘二海对第一财经记者 称。
储能投资热潮持续,工商业储能或将爆发
在新能源产业赛道上,光伏、风电、储能等细分领域各有逻辑。其中,储能是较为特殊的一个。因其政策驱动的属性较强,商业模式至今没有完全打通,直接影响到相关企业的生存和盈利。但从长期来看,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储能已然成为“刚需”。
这种“确定性”直接体现在了投融资市场的热度上。虽然近年国内一级市场的投融资整体持续下滑,但是2021年以来储能行业投融资热度却“逆势上扬”。
长城证券产业金融研究院能源转型研究中心主任张鹏列出了一组数据:据统计,过去三年一级市场的储能投资金额约405亿,投资机构共计523家。 其中,2020年投融资金额还不足100亿元,2021年投融资金额就达到200亿元以上;到了2023年一季度,投融资金额约为95.6亿,接近 2021年全年的投融资量。
“仅今年4月,接近10亿或者是超过10亿的储能相关投融资事件有好几件。我们预计,今年储能一级市场投融资金额会有超过200%的增长。”张鹏称。
按照应用场景,储能分为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其中,用户侧又分为工商业和户用储能。过去,以发电侧、电网侧应用为代表的大型地面电站占据了投资和装机主体地位,而反观今年的投资市场,多位业界人士却给出了用户侧及其中的工商业储能即将爆发的预期。
“今年开始到明年的两年时间,工商业侧的应用储能会成为细分增速最快的市场。”中金公司研究部执行总经理、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曾韬 表示,形成该判断一是因为目前工商业储能的渗透率低;二是电力市场交易整体的量扩大、峰谷差拉大,使得工商业储能的irr(内部收益率)一直维持在非常高 的水平;三是叠加锂电池成本下降,这种高irr可持续。
对于储能厂商在一、二级市场估值的表现差异,曾韬称有同感。“大体来看,股权融资市场每轮估值几乎都是往上走的,但是在二级市场行业发展阶段变化导致这个行业相关ipo公司在不同时间点估值会有非常大的波动。”
他举例称,过去两年锂电池已上市公司的表现,估值波动差异比较大,这个时间点可能相对于刚上市的时候,估值相对更低。但是,从这些公司的基本面 来看,无论是收入、利润还是成长性,仍然维持非常强劲的表现。由此带来的一个启示是,对已上市的公司而言,选择更好的发行时间窗口是最需要抓住的机遇。
清新资本创始合伙人胡宇晨同样看好用户侧的储能市场。他认为,对比发电侧和电网侧,用户侧的市场容量最大,而且已经出现了比较确定的运营模式, 能够产生持续的经济效益。据其统计,比较好的用户侧储能电站年化收益率可达到8%到15%,到下一阶段,虚拟电厂商业模式的进入,可能使其年化收益率再提 升2%~3%。他认为,作为市场容量最大的储能应用场景,在早期投资阶段,用户侧储能是最具商业投资价值的细分市场。
针对特定项目和企业的投资,胡宇晨认为,四个方面的表现构成了核心方法论:一是安全性,一旦有任何安全性的问题都会导致整个行业规则重新制定或 者发展暂停,因此安全性是政府、投资方、业主第一优先考虑的问题;二是成本,储能是新兴行业,涉及到大量的资产投资,投资方必然关心回本周期;三是盈利, 盈利取决于商业模式的创新,既包括融资结构上如何与合适的资金端匹配,也包含储能设施如何套利、创造增值服务等;四是高效运营,如何在运营上做到创新、高 效、持续,既是储能集成商思考的问题,也是投资人关注的角度。
绿色转型进行时,如何抵御风险
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型的过程,“技术”进步是关键。例如储能电池,除了占据市场94%以上份额的锂电池,其他诸如钠离子电池、钒液流电池等在资本的加持下,亦处于商业化在即的阶段。但另一个事实是,很难有人能对未来何种路线能够胜出作出准确预测。
这使得无论何种投资,结局都变得风险难测。同时,这种困扰不仅局限于新能源企业,也存在于广泛的背负能源转型或减碳压力的企业。
对此,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对第一财经表示,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差异化的金融工具是非 常重要的。例如,由于目前一些绿色能源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较强,技术路线风险过大,他认为更适合pe(私募股权投资)、vc(风投基金)这种金融工具介 入,而不一定适合银行或债券市场等。
马骏告诉记者,目前绿色转型中的风险分为几种:一是“洗绿”风险。虽然企业看似在做绿色项目,但实际上“干的不是绿色的事”。如果这种项目获得 了银行贷款或者其他融资,那么融资提供方就要面临所谓的“洗绿”风险。防范这类情况要注意很多因素,一要明确标准,二要强化披露,三要有可信的认证,从而 减少和化解这类风险。
二是不转型的风险。例如一家企业长期保持高碳,可能未来就得被迫要退出市场,从而导致相关的金融企业的金融风险。贷款提供方可能要面临坏账,对应的投资机构也可能面临估值下降的风险。
三是转型过程中的技术风险。例如,近年业界对于氢燃料汽车的争议又起,有人担心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以后发现不敌其他技术路线。实际上,很多企 业当前所选择的技术路线未必是三年以后有商业价值、能跑得通的,所以他们在转型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这种风险。当然,路线也可能走通了,那就可以赚钱。所 以这一类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可能更适合pe/vc这些能够承受风险的投资主体。
尽管一般认为,到2060年前,中国的新能源产业都将蓬勃发展,但是这并不等同于新能源领域的“投资热”也将持续到相同的时间点。
“从前一个大热的互联网行业来看,技术发展有一个模式,从开始有所谓的杀手级应用变成了一个行业,又从大的行业变成了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又重构 了整个经济。这样来看,今天的新能源产业才刚开始,而且纵深非常长,能源结构也会调整。同时,我们也很难预测未来的颠覆式创新会在何时出现,这个过程中产 业的投资热可能会忽高忽低,出现波动。作为投资人能做的是对行业保持高度警觉,然后持续探索。”刘二海说。
本文作者:第一财经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3 京津冀医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2 联系邮箱:434 922 6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