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武术的历史梳理_道教影响下的一个文化案例
作者简介:周伟良,博士,杭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
(资料图)
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摘 要]武当武术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一个重要拳派。然而,在对于武当武术的历史形成问题上,自民国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以唐豪先生为代表,他通过历史文献考证,认为后人所谓张三峰创立武当拳之云云,只是“层累地编造”与渲染而已;另一种观点则有陈微明、吴图南等,他们沿承某些史籍记载及传闻之说,言之凿凿地肯定张三峰所创拳派的“一脉相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武术理论的发展,有关武当武术的历史形成再次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但遗憾的是似乎并未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进展。毫无疑问,上述两种观点并其所依据的视域及方法,均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本文采用历史学与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武当武术的历史脉络及形成原因作了简要梳理与分析,希冀裨益于武当武术研究的纵深发展。
引言
武当武术是在武当道教文化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并具有其区域特点的传统武术拳派。作为中华传统武术中的一个重要拳派,武当武术 2006 年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在对于这一传统拳派的历史形成问题上,自民国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以唐豪先生为代表,他通过历史文献考证,认为后人所谓张三峰创立武当拳之云云,只是“层累地编造”与渲染而已;另一种观点则有陈徽明、吴图南等,他们沿承某些史籍记载及传闻之说,言之凿凿地肯定张三峰所创拳派的“一脉相传”。
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武术理论的发展,有关武当武术的历史形成问题再次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但遗憾的是似乎并未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实质性的进展:有学者坚持先前唐豪观点,提出文献中的张三峰,是尊“既不见首、也难见其尾的神像”,言其创内家太,(3)后世关于内家拳、张三峰、武当派等等许多观念都是“衍极,“更是无稽之谈”,说而成”;“也有一些论著依旧循奉张三峰为武当武术始祖,断言武当武术是“元末明初武当道人张三丰通过内丹养生术与之前少林武术的有机结合”而开创的“且传承明晰的”传统拳术, 更有文章还进而指责唐豪的辨伪“给武术理论界造成了一定混乱”。
毫无疑问,上述两种观点并其所依据的视域及方法,均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通过历史考证,提出武当武术鼻祖张三峰乃“层累地编造”,旨在澄清那段被附会、被渲染的历史,自有其理论贡献,但未解释为何其后武当武术的勃兴并为何与张三峰发生如此密切关系,同时也忽视了武当武术这一客观事物逐步形成的真实存在;另一方面,对史料不加甄别而随意搪拾旧说,除了自我作古地绘制出一幅难以自圆其说的“太虚幻境”外,更无益于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提高。武当武术是个毋庸回避的客观存在,但这一客观存在有一个逐渐生成过程。下面,试图采用历史学与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武当武术的历史形成及原因进行简要梳理与分析,希冀神益于武当武术研究的纵深发展。
一、张三峰夜梦授拳辨析
众所周知,张三峰是六百年前明成祖之所以拨内祭兴建武当道宫庙观的关键人物,也是讨论武当武术缘起无法绕开的人物。所以在梳理武当武术的历史形成前,有必要对一些文献中记述的张三峰夜梦授拳事予以辨析。
文献中记述张三峰与拳技之事的,当是黄宗羲清康熙已西年《669)撰写的《王征南墓志铭》,其曰:“有所谓内家拳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元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因此,他所记述的有关内家拳的缘起张三峰无疑对后人产生了极大影响,清雍正年间编著的《宁波府志·张松溪传》基本沿袭其说。尤其至近代,诸多的武术论著中凡谈“内家拳”者,无不以此作为其“引经据典”的历史依据,中国武术史上的“内外家”之说也由此而起,一些好事者进而在这基础上将内家拳演绎为“武当派”或曰“内家拳”,”并进而将其直接视同为近代才开始逐步形成的包括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在内的内家拳,从而,太极拳等“老三拳”,也顺理成章地归入武当武术,以致今人有了“天下太极归武当”之说。
《王征南幕志铭》中的张三峰,有些材料中又作张三丰,此人明清的官私文著和方志道籍不乏记载,但其姓氏、籍贯及活动时期多有出入。该人明洪武二十四年391)太祖帝曾“遣使觅之,不得”,尤其是到了明成祖时,更推崇其“道德崇高,灵化玄妙,超越万有,冠绝古今”,竟“累遣使臣请之,不获””前后达十年之久。此后,成祖在武当山大兴土木建造道观,以供奉三峰。至天顺二年4458),明英宗又下旨赐造张为“通微显化真人”。)对于明成祖的累年恭请当年唐豪先生曾认为:其背后实隐藏着一出完全由成祖本人因追寻建文帝下落而导演的政治喜剧。”事实是否如唐氏所说,可以讨论,但当这场喜剧落幕后的永乐十六年《418),明成祖御制的《大岳太和山道宫之碑》里对张三峰之事确实就一无所提。此后,热闹异常的朝廷访请敕封结束了,但带来的影响极为深远,民间一些色然相告的传闻故事也随之广行于世。如撰写于乾隆末的《毗陵见闻录》中就记有民间流传的“胡老尚书追赶张邋遢语”;又如,清代有人借张三峰之名编著的《云水三集》“序”煞有介事称“雍正间,先生来此”,并且《集》中竟然录有张“重九日与回翁及蓝养素、白玉蟾同游峨眉”诗。众所周知,白玉蟾乃是南宋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由南宋至雍正朝,至少其间相隔有五百年之久,其臆说作伪,自不待言。黄宗羲当年批评释家“莫不以承接源流为事,竟张空虚,某祖某”(2)实为此辈之写照,俨然自命”,称《王征南墓志铭》作者黄宗羲是位治学缜密的学者,故其所言“若无事证,决不妄言”。此说屡屡为一些论著所提及,言下之意,文中有关三峰武技之记述当为事实。诚然,宗羲学术成就为历来学界所肯定,但殊不知其所记张三峰及内家拳之缘起,并非出本人的学术研究,而是在“抱亡国隐恨,未忘前朝”情况下,仅据于“未尝读书”的慕志铭主人公王征南生前“叙其源流”及友人高辰四的介绍,这在铭文里表述得非常清楚。民国时期的另一位武术史研究者徐哲东先7(14)生认为“黄氏所言,乃世俗之伪传,不足微信。”
关于黄宗羲所记内家拳“起于宋之张三峰”之不确,另有一条反证资料。黄宗羲子黄百家的《王征南先生传》中曰:“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峰既精,5)此言可与黄宗羲所记“以静制动”的内家拳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是继“主于搏人”的少林之后而起相互印证。综观少林武术,其寺内开始习武到形成传统继而产生广泛社会影响,也就是从元末红巾军攻打少林至明正德初期的将近一百多年时间里,宋元时期的有关少林寺记载中,根本找不到一条确凿僧徒习武史料。因此,既然“以静制动”的内家拳是在“主于搏人”的少林拳基础上“复从而反之”,那么其缘起则无疑当在“少林以拳勇名天下”之后,如此,所谓的内家拳“起于宋之张三峰”之说便不辩自破。
张三峰“夜梦玄帝授之拳法”为传闻故事,然文化学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6”此故事也可作如是观。“口承故事的内容积淀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因素”,这里不妨对构成其语意的“文化因素”稍作分析。
梦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梦的似真似幻,长期来则是农耕社会传闻故事和文学创作的题材。考稽古代包括武术在内的技艺学习,声称因梦而得神助的记载并不少见。早在《吕氏春秋·不论》中记载有位名叫尹需的人,就是在梦里从老师那儿学到了驾车的技术。另如道官《续高僧传》卷二十七所记之法通,“小出家,极弱,随风偃什,似任罗绮,由是同侣颇轻之,通辄流泪”,后梦神灵施食驴肉,自觉身力雄勇,肌肤坚实,能“把豆麦便碎,倒曳车牛却行,当时壮士命为天力士也”。又如,清人编撰的《说唐演义全传》中,赫赫有名的程咬金三板斧武艺,也是在梦里由高人所教。再如,明代少林高手边澄,其学艺伊始也是“梦鬼卒手教之搏”。7)因此,所谓的“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当与这种梦文化背景有关,以此渲染其神秘性。
然而,为什么故事中的传授拳法者是玄武帝而不是别人呢?这大概与玄武本身的文化意蕴及明成祖声称“靖难之役”中曾得到过“北极真武玄帝”的帮助有关。玄武,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后为道教信奉,其形为龟 或龟蛇合体)与青龙、白虎、朱雀合称为四方四神,有勇武之义。故而在道教神谱里,威镇北方的玄 真)武大帝被塑造成一位披发、仗剑的神灵形象。明成祖的“靖难之役”兵起北京,正好借此表明他的起兵得到了玄武真神的眷顾,也希望能以奉天承运的“君权神授”来遮掩他起兵称帝所面临的道德困境。故而,永乐十年(412)三月初六日朝廷颁发的造文中云:“重惟奉天靖难之初,北极真武玄帝显彰神灵,始终佑助,感应之妙,难以形容”;s)明隆庆六年 572)都察院右金都御史凌云冀撰写的《大岳太和山志·叙》中再次肯定“我成祖应天靖难,奋迹燕。9原来张三峰“夜梦玄帝授之拳法”的故事都,相传玄圣显灵,披发伏剑应之”。背后负载着另一段历史隐情一是明成祖之“靖难”得到真武玄帝佑助的故事衍化。
二、武当武术的历史形成
六百年前,明成祖的累年恭请及在武当山的大兴土木结束了,但其产生的文化影响却并未消失,尤其对武当武术的历史形成,似乎还仅仅是拉开了序幕。龙行年 2011 年的博士论文《武当武术文化研究》中,把武当武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分为三个时期:萌生阶段、形成阶段与发展成熟阶段。萌生阶段是自唐代至元代,其标志是吕洞宾与陈接的“飞剑术”与道门中出现的“长拳”;形成阶段是元末明初,其标志是张三峰创立了武当内家拳;发展成熟阶段的具体时间作者未说明,仅云其标志是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出现。在诸多有关武当武术历史研究中,该文的分期多少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但历史研究重在史料,倘若“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20且不谈文中萌生阶段充塞着神异色彩的“飞剑术”是否属于武术范畴,其引今人著述以证唐代许宣平传“长拳”,即显然有违史学规范;形成阶段仅借用黄宗羲父子及《宁波府志》作记,在未作任何考辨与资料引证下,贸然将内家拳改名为“武当内家拳”,或声称黄百家著《内家张三丰拳法》,此类做法实与“研究”两字相距甚远;至于直接把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视为武当武术发展成熟阶段的标志,更属依附旧说的一厢情愿之谈。
正如著名学者钱穆先生《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史学》中指出的那样:“真要具体认识文化,莫如根据历史。忽略了历史,文化真面目无从认识。”历史上,武当武术的形成有其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需要研究者对此进行认真廓清,并依据武
当武术自身的发展特征,寻绎出它那蜿蜒的历史展痕。下面,就笔者手头的相关资料,将武当武术的历史形成分为:武当武术的氤氲期、武当武术的形成期与武当武术的发展期三个阶段。
1.武当武术的氤氯期
《武当武术文化研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值得引起注意“武当武术,是指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和武当地域文化长期氮包滋养下,元末明初武当道人张三峰通过道教内丹术与之前少林武术的有机结合,而开创的蕴功法、套路、格斗三位一体的一种养生技击并重的拳术”。有关张三峰与武术种种传闻,只是氤氲武当武术形成的一个重要文化源,难以作为武当武术正式形成的标志。
关于张三峰,十七世纪中叶前的文献里所记都是一些道学神迹,《明史》中称其“皆不可考”,其与武术的结缘,始自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2””铭文记述,乃据王征南生前的“叙其源流”,而张三峰“夜梦玄帝授之拳法”事在稍前万历大臣沈一贯4537一1615)所写的《博者张松溪传》则一无提及。于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此传闻故事大致出现于明末清初时期。虽说黄宗羲记张三峰事与史无微,但当原来的口头传说经过这位一代学问家转化为“有史为证”的白纸黑宁后,其意义自不待言,如稍后王渔阳在他好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武技》中也沿承此说。以后,武当丹士张三峰擅武故事在民间被进一步丰富、流布。2002年 1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记有关于古代南诏大理国历史文化资料的《大理古佚书钞》,该书据称是本汇编了三部明人笔记文集,其名分别是《三迤随笔》、《淮城夜语》和《叶榆史》。如《三迤随笔》中记“三丰精周天太极,···.·剑技之精,前无古人”;《淮城夜语·张玄素入点苍》对张三峰与和武术情况作了远比《三迤随笔》详尽的描述“道成游天下,至武当,结蓬于玉虚台,精研太极,创武学,自成一家。以阴柔阳刚、刚柔两仪四象而创太极三功,即内丹太极剑三百八十四招,太极两仪拳三百八十四拳,阴阳太极掌······建文出走入云南,玄素派弟子与点苍段氏、杨氏、张氏子女,西平侯沫氏女共暗辅之。不过作为一种文化观念,这类传闻故事作为一种文化酵母,“润物细无声”地积淀在氤氲武当武术的土壤之中。
就这样,黄宗羲诸人的记述及外加民间演绎的生动故事,不仅为武当武术的形成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张三峰成为遥戴的武当武术祖师作好了前期准备。
2.武当武术的形成期
武当武术到底形成于何时? 因史料的阙失,难以遽言,但民间所曰的“武当派”一说,文字上目前最早见于成书清乾隆四十七年1775)由镜湖逸陈朗所著的长篇小说《雪月梅》。该书的第十六回《扣禅关菩提三指觉 施武勇英杰两倾心》中讲述两位精于武技的人一一蒋士奇与刘电在月下谈武论剑,其中提到“武当一派,称为内家,然终不及于少林外家之妙。况张三峰之后,其艺传于东南,如今已渐失其秘”《雪月梅》一名《孝义雪月梅传》,又名《第一才女》,乾隆时由德华堂刊行,道光年间聚锦堂重刊,光绪朝琅环仙馆又校定石印。书中故事
以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东南地区为背景,其中描述的倭寇劫掠崇明,海盗汪直徐海、毛海峰勾结候寇等情节和人物,大多史实有据。书中关于蒋士奇与刘电的剑术和枪法比试,当然是作者的虚构,但不妨碍研究者作进一步的文化学分析。因为,这类记述尽管不是“历史真实”,但通过对各类传闻故事的深入剖析,能较全面了把握到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广大民众对习武活动的观念认识和价值取向能为武术史的研究提供一条难得的资料源。笔者认为,书中关于武当、少林的这段文字,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谈话中所谓的“武当派”及“张三峰之后,其艺传于东南,如今已渐失其秘”,显然是接续了黄宗羲、黄百家等人的“内家”、“外家”与其记述的传承脉络而来;其次,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代以降,民间对于“天下武功出少林”的价值认同;三是反映出“武当派”已发展为一个稳定的拳派名称并在社会上有所流布,唯有如此,此名方能为描述言情故事的“镜湖逸叟”所借用。
“武当派”名正式见于清代乾隆,但其后除文康所著的《儿女英雄传》第六回中提及“武当拳是明太祖洪武爷留下的,叫做“内家’”外,总体上冠以“武当”名的武术史料少见于各类官私文献。清末民初之际《清种类钞》作者徐珂曾于宣统三年4911)向三位拳师询问过一些拳械之名,其中虽有“拳术分内外二家”之言,辑录之拳种也广涉南北两派,但无“武当”之名。22) 徐氏所闻所记,固然有其局限,不过也若明若暗地反映出有清一代武当武术尚未形成一个显赫大宗。道光年间李西月编辑的 张三丰全集》,全书除引王渔阳的《聊斋志异·武技》外,并无点滴有关武术内容。这一情况说明,清乾隆开始形成的武当武术,可能尚面于区域传播。笔者的这一推断可以得到文献材料的佐证。上世纪八十年代,湖北鄂西地区上报的一份清晚期武术抄本《得心应手》中有这一一段文字资料:“手法之技,少林为外家,武张山峰为内家。武当山传小手擒拿,各有所长······此技)练气化煞,练煞化神,虽为术艺,实天地自然之理也。乃黔地张真人,于明鼎初兴元朝终时,传此艺于湖广武当山真人。”(2” 这条材料有两点不可忽视:第一,张三峰已在原来基础上演化为一个武当武术的文化符号;第二,抄本中记曰的“小手擒拿”及“练气化煞,练煞化神”,无疑为武当拳技及拳理特点。
3.武当武术的发展期
与清代武当武术拳名的一度沉寂不同,进入民国后的近百年中,武当武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开始声名鹊起,以致出现了一个与少林相媲美的“南崇武当”文化景象。这一时期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为民国时期,后一个阶段在近三十年中。
众所周知,民国是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武当武术也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大放异彩。首先是前代有关张三峰创武当拳技成为诸多武林名宿的观点。如尊我斋主人的《少林拳术秘诀》陆师通等的《北拳汇编》孙禄堂的《太极拳学》吴图南的《内家拳太极功玄玄刀》万赖声的《武术汇宗》凌善清的《形意五行拳图说》杜元化的《太极拳正宗》黄元秀的《太极拳要义》金一明的
《三十二势长拳》等等,均奉张三峰为武当拳技始祖,另如清史馆纂修陈微明,还在他致柔拳社创建的翌年926)四月,即亲率社员举办“公祝张三丰祖师寿诞”活动。其次是有关武当武术的论著层出。如 1922 年宋唯一编著的《武当剑术》油印本),1929 年周仁山的《武当少林之异点》(江苏省国术馆年刊》)1930年金一明编著的《武当拳术秘诀》中华书局),1931 年黄元秀编著的《武当剑法大要》商务印书馆)等等。再加上 1928 年中央国术馆正式成立伊始,其馆内设置“少林门”与“武当门”,足以反映出此时期武当武术已蔚为成为支撑中华武术半壁江山的名门大宗。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武当武术又进入了一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1980 年5月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一位名叫金子的老人表演了一套“武当太Z五行擒扑二十三式”,由此使武当武术再次成为社会热点。随后的 1983 年,《武当》杂志问世,为繁荣武当武术提供了一个平台,而其后的诸如《武当武功》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年版、《武当绝技一珍本秘本汇编》告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年版、《武当拳之研究》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2 年版、《武当内家拳述秘》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8 年版)与《武当武术精》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 年版)等论著发行,更令人目不暇接,透显出武当武术文化在阳光雨露下的勃勃生机。就武当武术所包含的内容而言,也在不断丰富、调整。如 1984 年的《武当武功》中列举的拳仅有太极拳、长拳、八极拳、龙化拳、玄真拳、八卦掌与醉八仙等七种,1992 年的《武当拳之研究》中则开始增益为门派,记有武当乾坤门、武当白锦门、武当淮河派、武当清虚派、武当恒山派、武当神剑派、武当狄龙派等七类,而之前的长拳、八极与醉八仙等,已不见其中。2008 年,“武当拳法研究会”经过多年细致调查整理,明确仍在社会上流传的武当武术有“29 个门派 208”,(24)2010 年《武当》杂志社组织人员完成的《武当内家拳法体系 套功法套路研究》课题中也提到“据不完全统计,现已挖整出 当武术)29 个门派 208 套功法套路”,其中诸如“武当太乙铁松派”、“武当紫霄玄真神剑门、“武当昆仑派红砂掌”及“武当壬九门”等名为前所未见。
谈及武当拳派有个问题需要辨明,笔者看到近来一些论者动辄批驳唐豪先生的所谓“武当无拳”论,但只要认真读过唐先生文章,是难以苟同这一指责的。因为唐豪先生的文章仅对历史上的张三峰是否擅武、是否创武当拳派进行了史学考辨,并未提出过“武当无拳”的观点。笔者一向信奉学术批评只有在陈寅恪先生所强调的在了解了研究者“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基础上进行,“始能批评其否“”26025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无理行径,有悖于学术讨论的基本规范。
三、武当武术形成的几点文化学分析
记得西哲黑格尔曾说过:“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里的“现实”正如恩格斯所准确理解的那样,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27武当武
术的形成,也同样应有其历史的必然因素
1.明清武术文化繁荣奠定的基础
明清是中国古代武术发展史上的繁荣期,而当时各色拳种门派的大量涌现是这个时期的首要特征,也是古代武术成熟的标志,这为武当拳名的出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社会条件。历史上,人杰地灵的荆楚大地武风盛炽,史书中早有“荆楚勇士、奇才剑客”之记,梁朝人宗惊的《楚岁时记》亦云楚之人,时常进行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的相扑活动。正是这样的历史土壤,至明代孕育了被著名军事家俞大献著为《剑经》的“荆楚长剑”。
俞大献的“剑经”实为棍法,为何剑以棍名,俞大猷本人并未说明。近代以来有不少学者试图解释。如唐豪先生在他的《中国武艺图籍考》中说;“其所以名为剑者,盖中国古以剑为重”;向判然则进一步注曰:“俞虚江所著《剑经》,以棍为基,而通其法于各器。其以“剑经’名篇者,盖以剑为诸器之祖,而兹篇棍法之所自出也”;(2”近来,有人就此提出新的观点,认为将棍名“剑”,“俞氏可能将长剑技法融入到了棍法之中”。笔者以为,不管是剑是棍,既然其名“荆楚”必定与荆楚地域有关,尤其《剑经》中强调的“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与“以静待动,以逸待劳”等技法技理,亦与“反者道之动”的道家哲理一脉相承。
2.武当道教文化产生的历史影响
武当道教文化是武当区域文化的最重要构成,它对武当区域文化的方方面面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中包括武术。不晚于明代中期,“主于搏人”的少林拳和“以静制动”的浙东内家拳,可谓是我国古代武术发展的两个代表性里程碑。从历史的绵延看,明代以降,“昼习经典,夜演武略”的少林宗风(31)历代不废,逐步积淀成广为社会认同的文化符号;相比较下,继而崛起的“内家拳”则标志着古代武术一种新的历史走向,并在人们的传闻中被接续到了武当玄帝与张三峰,而这种接续自有其内在的文化规定性。有明一代是武当道教的鼎盛期。不过,道教清俊、奥雅,远离凡尘世俗的哲理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并不在意,而那套去病除危的镶解,登坛求雨的方术以及无所不能、无处不在的各路神仙,更能契合普通百姓的实用心理。真武是武当道教的主神。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时,就已奉祀真武神,并召请武当道士张三峰。至明成祖,更使这一崇奉与召请发展到了极致,并在民间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尤其那位披发仗剑的玄武真神和与建文帝有着种种传说的武当道士张三峰,无疑是武当武术文化始祖人物的不二人选,所谓“张三峰夜梦玄武授拳”,正是反映了这种文化诉求。时下有些学者在论及武当道教思想对武当武术的影响,往往列举诸如“道法自然”、“太极阴阳”、“以柔克刚”等,这类分析有其一定理由,然这些是武术技击之道的普遍法则,非武当武术独有,另如“太极阴阳”之说,本出《易经》,也难说为道家独门专属。借助寺庙之名以使拳技传世,清代康熙时学者褚人矮有其判切之见。他在分析了满门忠烈的杨家将与武中道场的少林寺后说道:“今人但称杨家将,而子孙泯灭无闻,少林寺之名独传世。有千年僧寺,
无千年宗族,信然!”某种意义上,这就是宗教的文化力量。武当道教文化对武当武术产生的影响,也可作如是观。
3民间积淀的师始祖拜传统心理
“对于民族文化、社会历史极为珍视的中国民众,常常怀着崇德报功的心理追念在文明开拓中的先祖。他们天真地将许多附丽着神奇色彩的创世英雄业绩作为真实的历史来传诵,并且把英雄当成某些行业的始祖而加以供奉。”33 武当武术把张三峰奉为创派始祖,也完全基于这样一种文化心理。综观中华武术发展史,许多著名拳种的创始人又有谁不是功夫骇俗的英雄式人物呢?特别当拳门始祖形象被被涂上了一层五光十色的宗教油彩一被“神格化”后,更能赢得后人的敬奉祭祀。因为缺乏了宗教情感及心理信仰机制的这种影响,一般只能维系于自发的世俗认同,随着历史长河的磨洗,自发的世俗认同会逐步淡化,难以通过发自内心的信仰机制影响其后。在这方面,梅花拳史上的几位重要人物就是典型事例。梅花拳前二辈的如张三省、邹氏父子及第八辈的张从富等因完成了由人格祖师向“神格祖师”的转化,故而在梅花拳弟子中香火不断。相反,另一位五辈传人杨炳,他是清康熙王辰科712)的武探花,翠年,康熙还赐杨炳夫妻、杨炳祖父母和父母三道《奉天造命》,并于乾隆七年742)写下了一篇内容丰富的梅花拳文献《习武序》,应该说,杨炳在梅花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无人能及,但由于未完成“神格”转化,故难以成为梅花拳内具有普遍信仰的祖师。这一情况在武当武术也有反映,事例虽为典型,颇能说明问题。据唐豪的《少林武当考》中引《太和山志》所记,明太祖未登基前曾去武当进香,期间与一位“自称拳棒无敌”的陈也夫较量武技,“俄摔也先台下”。既然自诩“拳棒无敌”,并曾与明太祖较武,自然非同一般,但“陈也先”之名早已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究其原因,就因为该人仅为世俗人物,未发生向信仰神祗的转化。另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是,为何授拳于张三峰的玄武帝未能按逻辑发展成为武当武术的拳门祖师呢?简单说,玄武是位福佑万物的天帝大神,对于武术这样一种“广大高明而不离实用”的世俗活动,毕竟有天壤之隔,远不如张三峰这位半人半神的通天接地者来得合适一-既有“神”的感召力量,又具备“人”的亲融关系。
余 论
对于武当武术的历史梳理,并非否定武当武术的真实存在;对于张三峰的种种分析,亦非否认作为一个文化人物对于武当武术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与作用。但是,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应该对于武当武术的历史真实与传闻故事予以甄别,而不是泾渭不分地徜徉其间,提倡什么“崇拜”。记得十年前曾有人预言:“达摩和张三丰已经成为传统武术习练者崇拜的的始祖,成为偶像,否定他们,少林、武当武术就不存在,中华武术将然失光。”十年过去了,少林武术破除达摩创拳说后并没有“不存在”,中华武术也没有因此“踏然失光”。笔者坚信:那种玛雅式预言决不会成为当代武当武术发展的谶语!历史上,不乏用神话传说来解释武术历史的现象,而今天要用历史来解释武术的神话传说!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3 京津冀医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2 联系邮箱:434 922 62 @qq.com